11歲鵬鵬(化名)的智商測評結果135分!正常人中只有3%~5%的人有這樣的智商水平。但就是這樣高智商的小男孩成績長期倒數一二,學校的老師都認為他智力有問題。為此,鵬鵬身為高管父親的辭職回渝,母親成全職媽媽。(5月16日《重慶晨報》)
  這位孩子及其家長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幸好事情的最終發展讓我們送了口氣。孩子患的是小兒多動症,經過治療後就可以康復,這怎麼也要比智力問題更能讓人接受。然而,本身高智商的孩子卻因為一時表現不佳而屢受歧視,並被老師懷疑是智力有問題。這不得不令我們反思,為何這位孩子會“被低智商”?
  孩子之所以會被學校教師認為是低智商,最直接的原因是考試成績常常倒數一二。結合孩子平日里上課不聽講、註意力不集中、常與同學起紛爭等等不良表現,於是教師便給其貼上了“低智商”的標簽。教師的評判標準看似很客觀,對於這種天天都出現各類狀況的“問題學生”,教師盡心去教育也依然教不會,那就只能認定其智力有問題了。然而,教師的評判標準又是極其功利性的,因為其僅僅是以成績作為“評定”孩子智商的標準。成績不好,並且屢教不改,這當然不會是教師的問題,而只能是學生自身的問題了。由此可見,在孩子“被低智商”的背後,實則反映出教育價值取向的跑偏,教師以成績作為對學生的唯一評判標準。按照這種邏輯,凡是屢教不會的學生,似乎都有理由被認定為“低智商”。
  而在這場風波中,家長也在無意中扮演著和教師一樣的角色。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一開始採取的是“打罵教育”,後來才開始改變自身的教育方式。教師向家長報告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便不分青紅皂白地陷入到對孩子的憤怒中去。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中,孩子缺少良好的成長氛圍,其不良行為勢必也難發生改變。在家長的教育價值觀中,依然只是向成績看齊,否則也不會出現之前的“打罵教育”了。可見,當家長的價值排序沒能發生改變時,勢必會被孩子暫時表現出的假象所矇蔽,孩子成績差的現狀難免會在教師的不斷重覆中影響到家長的認知判斷,從而也給家長帶來無形的壓力。但反過來思考,倘若家長從一開始就能跳出成績的怪圈,不被教師對孩子智力的“評定”牽著鼻子走,而是真正做好家庭教育,也許事情從一開始就不會這麼糟。
  值得深思的是,當孩子的智力檢測出來後,師生的態度也一改從前。難道教育深信地僅僅是一份智力檢測表,而並非是對孩子的信任、教師的愛心、父母的耐心?這場“智力風波”的產生,雖與孩子的身體健康有關,但更多還是教育價值取向的問題。
  文/王瑤  (原標題:“被低智商”是教育價值取向的跑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m24hmgm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